屈原之死之观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有说到“屈平正道直行,歇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推此志也,虽以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之所以在《史记》中大力的推崇屈原,是因为表面上是在推崇屈原,实际上是在写自己,他要表现出自己的悲愤和感情。他把自己跟屈原的悲惨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对于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黑暗政治的反抗思想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忧愁幽思的感情和为著作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和血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班固在《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是“露才扬已,为人不逊,怨恨怀王,为臣不忠之调。”班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跟当时的政治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史记》是司马迁本身所写的,是一本私人著作,故此是“成一家之言”。反而《汉书》是一本官方所著的史书,他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也就是说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为封建王朝服务。因此,班固对于屈原的描述才会如此。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楚辞.离骚》

文中的“灵修”被喻为楚怀王。这两句的意思是,怨恨怀王的昏庸,是非不分,忠奸莫辨,终究不理解他的一番忠心。这两句被班固误解成因为被流放而对怀王有所怨恨。所以才有“怨恨怀王,为臣不忠之调。”之说。

屈原是一个很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他凭借自己在政治上的才能进入楚国的政治中心。他本来希望可以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为自己的祖国燃烧自己的生命。但是事与愿违,被奸人所害,流放汉北。流放时的屈原还认为有机会回到楚国,的确后来他被召回回到了楚国。可是,没有多久又被流放。这时候的屈原心中充满着不满。当时的政治黑暗,屈原是个有气节有节操的人,他不愿意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因此,注定最终他必然抱着他满腔的理想死去。

屈原的死。我觉得在一个政治黑暗的环境下,有两种选择:一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二是不理世事,隐退山林。明显的屈原选择的是与那些小人顽强地对抗。但我们知道在一个形势对我们不利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铲除。可以说屈原的运气好,没有被杀,他被流放了。这时候的他可以选择到别的国家为官,但他没有。虽然在《离骚》里有写到他有想过要到别的国家,但最后他无法放弃对楚国的留念而放弃了。而到了最后他知道楚国即将被秦国所灭时,他不愿看到楚国被灭的情况,于是跳汨罗江自杀了。

他的死被后世称为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不畏小人的迫害。但是他的死真的是爱国的表现吗?爱国一定要是吗?他明明有机会可以离开楚国,但他选择留下。所以说,屈原的死不是爱国而是愚忠。就像岳飞他可以直捣黄龙,但他却因十二道金牌而放弃了。最后还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这样的死值得吗?我觉得不值得。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应该安于现况,在情势不利于你的时候应该到别处去。而不是在那里等着被杀。所以说在一个已经很烂的国家,你并没有必要留下来。因为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去留念的,留下的后果可能会害死了自己。

评论

热门博文